布尔迪厄:自传让我极为反感
日常生活中,无论老少,
人们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进行回忆与反思,
如果尝试用文字来记录,
有人会选择自己撰写自传,
有人会请别人为自己起草回忆录,
……
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位社会学大牛布尔迪厄
他在晚年的时候,
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写了一本书
名叫《自我分析纲要》。
呐,就是下面这一本↓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 刘晖 译
978-7-300-23649-0 28.00元
并且,他在书的一开始,
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这不是传记。”
那这到底是一部什么作品呢?
2003年12月,Raison D'Agir 在出版这部作品时,特地添加了如下一段按语:
社会学分析排除心理学,几个情绪变化除外。
——皮埃尔•布尔迪厄,《备课笔记》
布尔迪厄的这部著作撰写于2001年10月到12月间——但他多年以来致力于此并深思之,他尤其要思考适于赋予它的形式——,这部著作始于他在法兰西学院的最后课程,是按照《科学的科学与反思性》最后一章的一个(扩充的、修订的)新版本来设计的。
而且,为了表明两部著作之间的连续性,他采用了相同的标题:“自我分析纲要”。他决定让这本书首先在德国出版,尽管他曾考虑把它重新拿来并加工成法文版。我们选择出版此书的德文版,仅仅补充了几个目录注释,以供明确参考。
如同(1982年)布尔迪厄以反思性很强的《关于课程的课程》进入法兰西学院那样,他决心让自己服从反思性的运用,以此作为最后的挑战,完成最后的课程。在他作为研究者的整个一生中,他都把反思性的运用当成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之一。
他知道,把自身作为对象可能带来这样的危险,即他不仅会被谴责为自满,也会为所有这些人提供武器,他们只等着一个机会,以便否定并正好以他的位置和他的轨迹的名义否定他的社会学的科学特点,他们看不到,反思性的运用长久以来被确立为一种科学性工具。这个方方面面自相矛盾的计划体现的远远不是炫耀行为(“督促读者思索为什么要读这个”,布尔迪厄在他的备课笔记中说),而是研究者与他关于科学真理的观念达成最终一致的全新举动,以及通过相当克制的自省(“我把最客观的分析用来为最主观的服务”,他评论这部著作时还写道),为全部著作中陈述的主张之科学特点提供一种最终保证的意愿。
我们看到,他有理由担心它可能被恶意使用。他在从前的一个版本中说:“这不是自传。我禁用这种体裁,不仅因为我揭示(露)了传记的幻想;它还让我极为反感,掺杂着恐惧的厌恶导致我泼许多‘传记作者’的冷水,这种厌恶源自我认为正当的理由。”
布尔迪厄自己在开篇也讲到自己不想迎合题材,只是想尝试着集中并透露一种自我分析的几个因素。
我不想迎合体裁,关于自传这种体裁多么俗套而又虚幻,我说得够多了。
我只想尝试着集中并透露一种自我社会分析的几个因素。
我不掩饰我的某些担忧,这些担忧远远超出对被误解的惯常恐惧。其实,我感到,特别由于我在社会空间中行程广泛,以及这种行程连接但不加以调和的诸社会世界在实践中的不相容,我不能保证——因为远远无法肯定我自己借助社会学工具是否达到了这一点——读者能以在我看来适宜的目光看待我将要展现的经验。
通过采取分析者的视角,我被迫(并使自己有理由)抓住所有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解释和理解所必要的特征,而且仅仅是这些特征。
但是,我远非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试图强迫别人接受我的阐释,并由此产生一种封闭作用。
我试图把这种尽可能诚实地陈述的经验,交付批判的对比,就像涉及无论其他什么对象那样。
我们不妨把这部作品看做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社会分析。
诚如译者刘晖在译后记中所说:
他觉得自传是俗套而虚幻的,他只想提供关于自己的客观化片段。
社会学家冒着“水浇园丁”的风险,对自己采取了分析者的目光。这种分析不是事无巨细的,他只呈现从社会学观点来看有相关性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的必要特征。
因此,他描述了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可能性空间的状况,他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求索过程,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按照他提出的公式:(习性)(资本)+场=实践,他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造成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场中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经验对象相结合。
由此,他最终放弃了哲学的高贵,趋向贫民窟的苦难,与随笔主义的和上流社会式的法国知识分子决裂。
对他而言,自我分析的关键在于批判的反思性,所以,他对自身的分析很深刻,笔调很节制。
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位研究领域涉猎广泛,极具思想性的社会学大师呢?
显然,《自我分析纲要》为我们认识和发现一个真实的布尔迪厄形象提供了一种可能。
长按二维码即可下单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更可购买“布尔迪厄作品”丛书
>>>>猜你喜欢
黑暗时代的精神遗嘱 |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选读